德国在青岛修下水道是不是真的「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真不是」

上传日期:2023-04-23 浏览次数:

青岛是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而这得益于一百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下水道。

每到雨季,城市出现内涝时,网络上总会提起上面这段话。青岛之所以这么出名,是因为网络上流传着几个有关青岛下水道的传说:

百年前德国人给青岛规划建设了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里面宽敞的能跑火车

德国造的青岛下水道附近不超过3米都有一个备用的“油布包”

德国人给青岛下水道里贴瓷砖,真奢侈

按理说,这么神乎其神的设计,青岛应该不会被水淹。但是今年6月26日下午,青岛市突降暴雨,市区内有的街道出现严重积水,水深齐腰,还有车辆被困。难道德国造的下水道神话不神了?

德国在青岛修下水道是不是真的「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真不是」德国在青岛修下水道是不是真的「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真不是」德国下水道是怎么来的?1898年进入雨季后,德国人在青岛的欧人区和驻军中经常发生肠炎,这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的缘故,他们认为可能是土壤和饮用水污染两个原因导致的。打那起,德国人意识到了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的重要性。于是德国人在青岛铺设地下水网的同时,出于公共卫生问题的考量,开始扩建下水道网。

当时青岛叫“胶澳”,胶澳总督府从1898年开始组织编写《胶澳发展备忘录》,每年都记录,不间断地记录了17年,一直到1914年,完整记下了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

德国占领青岛后,派遣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设计人员依据青岛的地形、地势铺设两种类型的地下水道,一种是污水管道用来排泄粪尿及其他污水,另一种是雨水管道用来排泄雨水。

雨水下水道的铺设首先从欧人居住区开始,华人区起步相对较晚,且建设规模和速度不及欧人区。根据青岛东高西低三面环海的丘陵地形地势,德国人把青岛雨水排水划分为三大系统:一是欧人区中心雨水系统,经由阿尔伯特街(今安徽路),在栈桥营房附近汇入大海;二是欧人区东边雨水系统,水管经过观海山和信号山间的山谷,医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带的管道也可接入其中,再经由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南段),并在其街头汇流入海;三是华人区雨水系统,在华人商贸区(大鲍岛)的地表水经第三条系统引入小港。

在1898年10月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后,以后几乎每年都会不同规模地扩建几百米到几千米,并与一些公共建筑和民居相连。这些下水道主要为混凝土下水道、陶管下水道、水泥管道,另外逐渐添加了道路排水沟、下水道井口等。到了1905年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

为了顺利排除雨水,不让地面积水,德国人还依据青岛市区地势修建了明沟暗渠来辅助排水,其中暗渠主要有12条,分别是龙口路雨水暗渠、荷泽路雨水暗渠、中山路雨水暗渠、江苏路雨水暗渠、安徽路雨水暗渠、郯城路雨水暗渠、贵州路雨水暗渠、山西路雨水暗渠、广州路雨水暗渠、益都路雨水暗渠、新疆路与陵县路雨水暗渠、朝阳路雨水暗渠,总长度合计5464米。这些暗渠最终通向大海,结构大体分成三段,起端多为陶瓷管,中间段为蛋形混凝土管,末端是石砌沟槽直通海岸出口。

德国在青岛修下水道是不是真的「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真不是」青岛栈桥东侧安徽路地下暗渠排海口至今仍在使用

污水管道的铺设晚于雨水管道。德国人自1901年起开始规划污水管道,并配套划分了4大污水收集区域,并在最低处建了外排泵站,分别是广州路泵站、乐陵路泵站、太平路泵站与南海路泵站。这样到了1905年,青岛市区雨污分流式下水道投入使用,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1909年欧人区的房屋几乎全部接通了污水下水道,但是内外有别,德国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欧人区地盘上,华人区大鲍岛的下水管网开始仍然是雨污并流,共用一个管子。德国人给出的理由是:华人聚集的大鲍岛地区尚需很长时间,因为生意不佳,不能强制华人这样做,直到1911-1912年度才完成华人区大鲍岛的工程。德国人曾骄傲地宣称,“由于有了良好的卫生设施,青岛的卫生情况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好的。”

在德占期(1897~1914年),德国人一直不停地建设青岛地下管网,修建了1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的排水系统,包括若干条地上明渠和地下管道、暗渠,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总长度约为80公里,占老城区下水管道的45%左右,这套系统基本覆盖了青岛老城区,奠定了近代青岛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

青岛德国造下水道真的很神吗?看前面的数据,不能不说德国人给青岛留下的排水系统还是很有规模的。《青岛晚报》王占筠编辑曾回忆:她的同学到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中看过,空间宽敞,成年人在里面能直立,像个大迷宫。

德国在青岛修下水道是不是真的「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真不是」青岛下水道结构图

也有老人回忆说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但是网传的管道里跑火车,并没有什么人证和物证,这可能是以讹传讹了。

有人认为青岛的下水道还是有缺陷的,德国人做得并不完美,这是在规划设计之初考虑并不周全,管道的尺寸都是按青岛雨季最大降水量来设计,结果尺寸过大,一年之中利用率偏低。我们可以说这种想法有些“低调的奢华”了,或者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德国在青岛修下水道是不是真的「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真不是」如果这些百年良心工程真的一直在发挥作用,想必那是极好的,可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青岛市负责市政排水管网设施建设的官方负责人指出:当前青岛市内三区的排水管网规模已达3000公里,这样看曾经是德占区百年前修建的80公里管道,只占2.6%。而且这些管道暗渠等大多也没坚持了100年,在随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超期服役管渠被翻修,早已没有了原来的面貌,现在还有大约2.66公里的安徽路、大学路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还能正常使用。这样看来,德国下水道神话已经不复存在了,它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那青岛为什么以前下雨不会被淹呢?我想得益于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还没有遇到极端的雨量,而是归功于青岛市区的丘陵地势。两者配合,让青岛不怕淹传为佳话和神话。

青岛德国造下水道不值得学习吗?既然青岛不怕淹,跟德国人百年前造的下水道关系不大了,是不是就不值得我们学习了。这里有两个例子。

一个是文章开头说的“油布包”的传奇。话说青岛后来在对德国人造的下水道改造时发现有些老化的零件需要更换,但是时过境迁,但是的德国供货商早已不存在了,当我们找到德国人,德国人说按照他们的建设标准,仔细找零部件周边3米范围内,会找到一个放备件的“油布包”,那里还有备品备件。我们得到消息果然按图索骥找到了光亮如新的备件。后来据说这只是一个传言,并不是真事。即使有发现油布包的个别情况,也是当年施工时随性而为,并不是施工标准要求,这只能说是一个美化过的故事罢了。

第二个是文章开头说的德国人给下水管贴瓷砖,这确实是真事。青岛市博物馆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德占期留下来的下水道,整体为混凝土结构,呈卵圆形,管道自底部起确实贴着瓷片,这是为什么呢?

德国在青岛修下水道是不是真的「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真不是」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的一段德占时期青岛下水管道,底部贴有瓷片

小编作为给排水专业从业人士,给大家说说德国人这么做的技术优势。

一是卵型结构虽然较圆形管道的结构稳定性略差一些,但是比起其它矩形、马蹄形等还是结实很多的,这保证了管道长时间内不会被压塌,保持结构完整性。

二是底部为什么要修成V字型,因为不论是雨水还是污水,其中都会含有杂质,如果管道内的水浅了,水流速度慢了,降到0.6m/s以下就会出现淤积,长时间不运行的话就会堵塞管道,影响使用效果。改成V字型后,相同排水量的条件下,过水断面会收窄变高,流速也会增加,从而能有效降低淤积的出现。

三是为什么要贴瓷砖,因为混凝土管在当时而言已经是十分先进的管材了,但是它的内壁并不光滑,时间长了,被水腐蚀还会出现局部坑坑洼洼,从而导致管道的水流阻力变大,造成排水不畅。德国人把管内壁靠下部分改成了耐腐蚀且光滑的瓷片,这样能够长久保持顺滑的状态,这从我们专业上来看,绝对是良心工程了。

再来看我们近些年的城市排水管道建设,早些年由于标准要求不高,所以考虑的雨水重现期都很小,通俗点讲就是考虑排放的雨水量不大,所以管道偏细。但是近年来城市遭遇极端降水的事时有发生,弊端就逐渐显现了。当然我国相关部门也看到这些问题,已在有关设计标准中重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道也变粗了,但是现在看来依然与现在的极端降雨强度不匹配。再者,由于这些管道深埋地下,不易被人看到,而且管径粗投资巨大,所以有些地方更愿意搞那些露在外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这些“肉埋在饭里”的良心工程都不足够重视。

结语客观地看,青岛现在市区遭遇极端天气出现被淹泡的事,并不是“德国人百年下水道”的传奇翻车了,因为发生淹水的地方很大可能就不是利用的德国人造的下水道。德国下水道规划建设的前瞻性、技术细节、超前投资意识等方面,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

参考资料:

1、《古今青岛》,孙顺华

2、《卫生、技术与现代性:德占时期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权力经纬》,杨晓越

3、《青岛现代排水系统系百年前德国人修建》,南都周刊

4、《青岛的德国下水道永不怕淹?新华社如是说》

5、《油纸包中的德国——设计学视角下德国设计批判性解读》

特此致谢!

上一篇:德堡瓷砖胶怎么样「为什么德国铺砖都用瓷砖胶中国却火不起来听完才知该选哪种了」

下一篇:大伯抚养侄子,大伯抚养侄女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