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

上传日期:2023-04-23 浏览次数:

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

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首先,这个问题的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还是很有些科学道理在里面的,至少涉及人体体温和死亡后尸体温度的变化,以及环境实际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差异。

人体温度我们常说人是恒温动物,这并不是说人体的温度恒定在一个数值保持不变。事实上,人体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人体不同部位温度是动态变化的。恒温的意思只不过指正常状态下核心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就人体部位而言,可以分为核心体温、外周体温和体表温度(皮肤温度)。

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

核心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生命相关的器官,比如心脏、脑、肝脏等周围的温度。我们说的人体正常体温37℃指的就是核心体温。核心体温没法直接测量,通常测量直肠或耳膜温度替代。

皮肤温度,受到很多因素,特别是环境温度、衣服隔热效果等影响,因而不同部位、不同环境下变化很大。通常越是远离心脏的体端,比如手脚,耳垂,特别是脚部皮肤温度最低。

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

可见,人在适温(22~24℃)环境下皮肤平均温度为32℃。环境温度超过这个度数,人体就很难正常散热,只能依赖于出汗散热。这也就是把高于32℃设定为环境高温的原因。

也可以看到,手脚温度要低于皮肤平均温度,尤其是脚部,这也是人们在低温环境为什么首先感觉“脚冷”的原因。

手部温度有些特殊,需要特别说明。一方面,我们通常用手来“试”其他物体的温度;另一方面,手心手背的温度差距明显。这是因为,手心部位微循环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有部分微动脉不经过毛细血管直接与微静脉连通的直捷通路,称动静脉吻合。

由于皮肤血管对环境温度高度敏感,在极低环境温度下,为了保存热量,皮肤循环可以极度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这样,身体远端组织就存在冻伤坏死的风险。动静脉吻合存在的意义在于,在低温下间断开放,短时间性恢复循环从而避免冻伤。这些动静脉吻合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和耳垂部位。但是,手掌部位明显更丰富。

加之,手掌部位组织厚度大,血液循环原本就相对丰富。这样,手掌就比手背温度为高。因此,我们用手测试其他物体温度时,用手心和手背感觉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用手触摸额头,经常会感觉手掌比额头更温暖,而手背则要凉一些。这也是医生们在用手测试病人是否发烧时常用手背而不是手掌的原因。

总之,在通常适温以上的环境温度下,我们手部皮肤温度虽然低于皮肤平均温度,但通常都会保持在在30℃以上。至少比脚部和耳垂温度高。

手被烫后,人们有2下意识的动作,立马用嘴吹,或摸耳垂。前者是因为嘴吹使得空气流动加快,也就加快对流热交换速度;后者是因为耳垂的温度低于手部,是人触手可及范围内最容易摸到的低温物体,同样可以加快热交换,从而减轻被烫后的疼痛觉。

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

人死亡后体温的变化人死亡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不再产生热量,身体核心温度开始从37℃左右的正常温度逐渐冷却,这个过程被称为尸冷。

尸冷速度受多因素影响,在环境温度、湿度“适中”的情况下,体温下降遵循线性规律,第一个小时降低2℃,之后每小时约降低1℃,直到到达与周围环境相同温度。

比如,如果环境温度是25℃,一个人死亡后约11小时整个身体内外温度就都会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25℃——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凉”透了。当然,“凉”透了后温度也不会继续下降到低于环境温度。甚至,由于体内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产生一定热量,还会稍高。

以上指的是核心温度。体表皮肤温度则在死亡后快速下降,短期内就会实现热平衡,下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水平。这也就是人们判断一个人死亡,没救了时会说“身体都凉了”的原因。

综上可见,人死亡后身体温度会快速下降,但是最低也只能降到环境温度水平,而不会更低。人之所以感觉尸体是“冰的”,是因为活人身体体表温度通常都在30℃以上,明显高于尸体。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对导热性不同的物体,我们的体感温度是不同的。我们知道,导热性高的物质能量传导快,不同温度物体之间接触性热交换,即传导热交换速度快,界面上温度变化就快。这就是我们在低温环境下用身体(相对高温)接触导热性不同物体时,冷热感觉不同的原因,比如我们会感觉到导热性能高的金属物质体感温度会更低,感觉更冰冷,而导热性能低的木头或棉花织物体感温度相对高一些,感觉不那么冰,尽管它们处在相同环境,实际温度是相同的。

水分占人体体重的60%以上,水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尸体的导热性高于空气、木头或纤维织物的衣服等。这是我们会感觉尸体比空气温度或者衣物更冰的原因。

当然,如果用体温计测试,感觉更冰的尸体与环境气温或衣服的实际温度是相同的。

人死后,为什么身体是冰凉的?死后,各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现象为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有以下几种: 1、尸冷: 人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尸体逐渐变冷。尸冷的快慢受尸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大。身体本身的因素有年龄、身体状况、死因等原因。一般身强体壮的成人、肥胖者、破伤风等人死前发生强烈的痉挛以及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热性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而小儿、老人、瘦弱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则尸温下降较快。尸体的穿着、铺盖、棉被等是否单薄也有影响。一般衣着单薄的在死后3—4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就和环境温度相一致。 尸体和环境的温差越大,则尸冷的进展越快。体格一般的成人尸温在室温的环境中,平均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低(2——6摄氏度),则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则不发生尸冷。 2、肌肉松弛: 表现为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瞳孔散大,眼微睁,皮肤失去弹性,各关节极易屈曲等。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见图 1)。在受压迫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尸体的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柔软部位和突出部位与硬物接触后被压成平边状态,可借偏压的部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移动,但也有死亡瞬间忽然发生尸体痉挛,此时不仅看不到肌肉松弛,死时手中拿的物品还可能握的很紧。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现象之一,虽然只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可确认死亡。尸僵有时能提示死者临死的姿态,也可根据其进展程度推测死亡时间。至于影响尸僵的因素,一般小儿老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和消失都较快。婴儿有时死后10—30分钟即已发生。成人及肌肉发达者正相反。一般高温能促进化学过程而能加速尸僵的发生或消失。但烧死者的僵直是高温引起的蛋白凝固而不是尸僵;低温时出现与消失都慢,但冰冻尸体的僵硬主要是尸体的冻结(汗啊,我知道是废话……)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将不能发生再僵直。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现在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是,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一般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一直持续到正常尸僵的出现,集中发生在精神高度紧张或脑损伤时,如溺死者紧握水草,自杀者手中紧握致伤物。 尸体表面不断蒸发水分,尤其是在覆盖层薄而湿润或创面的部位,每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得干燥。通常在死后数小时可见唇口发暗,皱缩、稍变硬。(见图 3)如果眼睛是睁开的,露出的球结膜表面逐渐变成浑浊、皱缩,呈黄灰色三角形斑,此斑可作为死亡的确证。角膜因失去水分而浑浊,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一般死后6—12小时为轻度浑浊,15—20小时混浊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经48小时则强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眼睛闭上或在水中的尸体也可发生角膜浑浊。 干燥的发生和进展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高、干燥、风大或通风良好的环境能加速尸体局部的干燥,反之则干燥发生的慢。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可持续6---12小时。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亚硝酸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冻死时呈红色。 尸斑的分布:一般出现在尸体底下部位并按尸体姿态各异。仰卧时见于背、腰、臀、枕部、颈部、四肢,有时见于侧面甚至上身倾斜处(如锁骨区),俯卧时可见于颜面、胸膛、四肢的腹侧面,尸体悬直或直立时,见于下肢、两手及前臂。 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内在与死因有关,急性失血、贫血、衰竭或恶体质者出现较慢,猝死和窒息死的尸体因血液呈流动性,尸斑出现的快而强,其色暗紫。外界因素中尸体低下部位压迫处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别处故无尸斑形成,呈苍白色容易与形成的尸斑对比 晚期尸体变化: 1、尸臭 很遗憾,生前再美丽的人死后也会发出一种难闻的臭味。尸臭是尸体腐败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死后,呼吸道、大肠里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腐败臭气(硫化氢、甲烷、氨等),这些气体通过口、鼻及肛门排出体外所致。尸臭通常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有时,甚至在人将死未死之时就会产生少量这种臭气,会引来那些嗅觉灵敏的鸟类。所以,在太平间停放尸体时,需将死者的口鼻以及肛门等孔道用卫生棉堵住,有防止尸臭外溢的作用 、尸绿和膨胀 腐败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通常死亡1天后出现腹部膨胀。死亡1---2天后在右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称尸绿(见图6)。并有可能继而出现腐败水泡和腐败血管网。然后扩延至全身,在死亡3---7天后腐败气体进入皮下组织,颜面肿胀呈黑色,眼球突出,口唇变厚、舌尖挺出,腹部膨隆,呈所谓巨人观,由于腹腔内的腐败气体的压力作用,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排出大小便,阴囊与阴茎膨大成球状,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白骨化 在腐败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在空气中白骨化所需的时间随季节不同,成人尸体在夏季需半个月至1个月以上。在土中白骨化经过时间长,季节变化少,在成人需7---10年,小儿尸体4---5年,幼儿尸体2---3年,新生儿尸体大约1年。 尸体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不经过一般的分解过程而长期保存其原形。这是特殊的尸体变化,如木乃伊与尸蜡等。人死了为什么会变冷?人死了以后,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身体各组织,因为没有养分的来源(比如氧气,各种营养物质,各种生理激素等等)会停止运作,人的体温是靠各组织细胞产生的能量来维持补充的。所以人死后会变冷,但是,人死了,短时间内不等于个组织细胞也死了,有的时候,神经会出现痉挛,也就是尸变,有的亲人以为没有死。其实这都是身体本能的这、自然反映~~

上一篇:鸡眼是什么-蚕豆大小的淡黄色锥形老茧(摩擦压迫导致)

下一篇:双男主玄幻超甜文,双男主灵异文推荐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