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

上传日期:2023-04-23 浏览次数: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彭小军

城河城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十三组、龙垱村三组,地处汉江西岸,长湖北岸。城河及其支流分别从遗址的西、南及东侧流经,于遗址东南方汇合。该遗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6年,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复查。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城河遗址鸟瞰图及王家塝位置(南-北)

2012年11月,为开展长江中游地区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特征和社会结构研究,在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创新工程·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研究课题的设计和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至2017年12月,进行了五次发掘和系统钻探,对城内一般性居址、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大型院落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乃至与仪式性活动相关的特殊遗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揭露。这些工作表明,该遗址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通过区域系统调查,我们对周边聚落形态也有了全面了解。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王家塝墓地分布图

2017年11月,联合考古队在北城垣外侧200米左右的王家塝地点进行勘探,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235座,遂于2018年3月开始系统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总体来看,这批墓葬有如下特征。

首先,墓圹和棺木形制清晰,并有引人注目的特征。绝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但有少量墓一侧略带“偏洞”,棺木一半被嵌偏洞中,并且发现同穴多“室”合葬墓。超过70%的墓葬可见葬具,发现率和保存完整状况在长江中游史前墓地中非常少见。葬具痕迹包括独木棺和长方形边框的板棺,这是在长江中游首次大规模发现史前独木棺。类型丰富的独木棺痕迹的发现,为了解当时葬具结构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质支撑。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71发掘情况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202航拍照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232和M234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196偏洞类墓葬(灰白色为棺痕)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60独木棺痕迹

其次,随葬品丰富。几乎所有墓葬都随葬陶器,少则数件,多则六十余件。除陶器外,亦有玉钺、石钺、象牙器、竹编器物、猪下颌骨、漆器以及疑似木器等遗存。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112-1出土玉钺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224出土壶形鼎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4出土器物照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224出土器物组合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224豆组合

第三,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在发掘区内,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大、中型墓葬有体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玉钺、石钺、漆器、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猪下颌骨等遗物。在大、中型墓葬填土中,还发现随葬瓮、罐、夹砂红陶缸的现象。小型墓葬规模较小,葬具的使用率低,仅随葬数件陶器。甚至发现几座小墓共用一个器物坑的现象。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90出土葬具及随葬品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112出土葬具及部分随葬品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M112-2棺内随葬大量器物

发掘工作秉承多学科合作的思路,系统采集各类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为全面研究当时的葬仪、亲属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支持。同时,注意收集墓葬填土、葬具的堆积倒塌信息,为理解和分析墓葬的营建系络提供证据。

屈家岭文化占据江汉丘陵地带,自身社会发展独具特色。以前的大范围系统调查,从区域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文化城址林立、社会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关研究也显示,距今五千年前后,发生了强劲的屈家岭文化北进河洛,西入关中的扩张。但因资料所限,我们难以获得对屈家岭社会发展程度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城河遗址的数次发掘,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王家塝墓地则是当时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

城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自身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间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河遗址城垣-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是屈家岭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弥补了江汉之间这一重要地区文明演进历程探索的薄弱环节,并将有力推动我们对该地区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深入认识。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

今年有哪国内有哪些考古大发现?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解开岭南先民来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所辖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展现了2.5万至1万年前华南地区的聚落形态。

通过3年考古工作,在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标本一万余件。诸多发现使这里成为解开岭南先民来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考古发现一座距今约1.35万年的墓葬,出土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其葬式为蹲踞葬。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有下丧仪式的墓葬。考古学家通过遗存的骨头,证实了广东人果然吃遍“海陆空”:他们的食谱以鹿为主,还有鸟、鱼、龟鳖、螺蚌……火塘遗迹表明熟食是常态,而一堆煮干敲碎的骨头渣说明了先人们食物利用的效率很高。食物种类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

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石器考古成果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具体是什么?1、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29年中国古生物与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首先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这是古人类学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可惜这枚头盖骨化石被帝国主义分子盗走,至今下落不明。在周口店龙骨山洞穴中发现一些人类骨骼化石的同时,还发现了大批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打制的石器等。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北京人”用火的遗迹。

2、大汶口遗址

1959年6月,在汶河南岸的宁阳县堡头村西首次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年、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个,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3、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

4、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

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发掘于1954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生活。

5、石峡遗址

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西南2.5公里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包含三个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层、夏商时期文化层以及夏商至西周时期以菱纹陶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文化层。

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两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周口店

百度百科-大汶口

百度百科-半坡遗址

百度百科-屈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

百度百科-石峡遗址

上一篇: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蜈蚣(世界上最粗最大的蜈蚣)

下一篇:中国神话中有多少种龙,中国神话龙不同种类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