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考古的书籍,中国考古类新书

上传日期:2023-04-21 浏览次数:

新书推荐

有关考古的书籍,中国考古类新书《公众考古学(第一辑)》

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 编

王 涛 主编 范佳翎 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9737-6

内容简介

本书共包括七个部分:大家观点、主题研讨、公众实践、研究新识、考古手记、他山之石与资料汇集。文章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讨论公众考古学的有关问题。

卷首语Ⅰ

对考古学而言,我们赶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考古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融入社会,走近大众。尤其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书刊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无处不见考古的身影。在学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的中国考古学大会,还有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新发现、新成果云集,面向公众开放;在民间,考古主题旅行、夏令营、冬令营、文化遗产类创意活动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实践多了,思考也就多了,公众考古学,这个对中国考古而言的新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立足中国实际,目前还无法给公众考古学下一个准确定义,放眼国际考古学界似乎也没有统一认识,但这不妨碍我们对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直面这个在当代社会图景下关怀过去的学科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不会减少,只会更多,这种种的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

在考古学界、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在公众考古领域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些收获,也得到大家的肯定,在此衷心感谢。2015年10月,我们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各抒己见,收获颇多。在这样的契机下,我们萌生了创办一份公众考古学学术辑刊的想法,计划每一辑围绕公众考古学相关主题,设置若干栏目,大家集思广益,深入讨论。

我们有幸邀请到伦敦大学学院公众考古学大家、国际学术期刊Public Archaeology的主编Tim Schadla-Hall先生,一起担任这本《公众考古学》辑刊的主编。我们还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大家都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建议。

公众考古学作为一个研究方面,在中国起步时间不长,如何向前发展,要探索和讨论的地方还很多。我们愿以此辑刊为平台,与大家携手,一起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众考古学贡献力量。

本辑刊特邀主编:袁广阔

卷首语Ⅱ

非常荣幸能为这本关于中国公众考古学的书写几句话。已故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院长Peter Ucko教授一直致力于与中国考古学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他也是使公众考古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在英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我对各位向本书提交了文章的作者们表示祝贺。公众考古学的关键是不仅要在相对有限的学术领域内交流考古学成果,也要在更广泛的世界中传播这些成果,从而说明考古学及其成果与世界的关联绝不仅仅是发掘和记录过去。当然,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常常被媒体塑造为宏伟的发现和高价值的宝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证考古遗址和遗物的影响力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得到认知。在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都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考古遗址和遗物是旅游参观热点,比如英国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是巨石阵,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游客,当然这与中国十三陵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游客数量无法相比。正如Burtenshaw评论的,参观过去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份门票钱。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学(其实是考古学家)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发掘!

我们这个学科总是在各个方面与广泛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少有人会否认考古学与兴奋感有关。“考古想象一定跟人类历史本身一样古老”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想象就施于考古学家们煞费苦心采集的资料上,那么解释资料如何被采集以及如何在这些资料上应用想象和阐释是考古学家们的核心任务。也因此,博物馆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博物馆仅仅展示物品及其说明牌是不够的,这些说明牌往往使用对大部分参观者来说难以理解的术语。博物馆应该兼具启发性和说明性,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需要解释考古学家们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也要让大家了解围绕这些考古学家们给出的结论和陈述的讨论。

考古学及其成果对政治也同样有影响,在建立国家认同和神话方面的考古学研究也是得到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一点在过去常常被非考古学家特别是政客们利用和误用。人类需要建立身份认同和族源认知,这一点就意味着考古学具有直接的公共性,它永远不会是一个中立学科。

我一直强调公众考古学不应该被分割为各个分支学科,必须认识到在更大的背景下认识考古学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确保考古学家们和公众都能理解考古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所具有的价值。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探索。

本辑刊特邀主编:Tim Schadla-Hall

范佳翎 译

目录

卷首语Ⅰ 袁广阔/1

卷首语Ⅱ Tim Schadla-Hall/1

第一部分 大家观点

什么是考古学 严文明/3

学者访谈 Tim Schadla-Hall 范佳翎、王 涛/23

第二部分 主题研讨

公众考古大家谈 /29

公众考古学:走向广阔与平易的学问之道 王仁湘/36

公共考古学推动考古学发展 杭 侃/52

公共考古的利益攸关方及相关问题——以海昏侯墓考古新发现公共考古实践为例 曹兵武/56

“公众考古学”和“公众考古理念”辨析 范佳翎/65

互联网时代公众考古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乔 玉/75

从日常到崇高的文化遗产体验——文化遗产保护中公众考古的逻辑和实践 崔天兴/87

浅谈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 李彦平/97

第三部分 公众实践

喇家遗址的公众考古 叶茂林/109

公众考古的另一种载体——文床产品和文创思维 吴长青/127

另一只眼看“公众考古”——大众传播视野下的公众考古新问题 付 裕/139

公地与私意识:遗产化进程中的在地社区——以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为对象的观察 王思渝/147

湖北省博物馆公众考古的实践与思考 方 勤/163

湖北省博物馆公众考古工作的发展策略 钱 红/167

高中生对考古学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 龙天一/174

第四部分 研究新识

傅斯年与古史重建——读《傅斯年全集》 孙庆伟/183

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王:反山第12号墓 方向明/202

唐代金银器錾文中的“李杆”与墓志铭中的“李扞”小考 冉万里/229

甘肃清水县箭峡砖雕墓孝行图像的重新释读 后晓荣、杨燚锋/236

第五部分 考古手记

亚美陆桥新识——记厄瓜多尔Alabado博物馆参观 袁广阔/255

梦萦南交口 魏兴涛/262

地无远近,同传盛名——记两件马王堆汉墓宣传品 刘 瑞/278

一件陶器的前世今生 徐小亚、范佳翎/290

第六部分 他山之石

何谓公众考古学?Tim Schadla-Hall/307

共享过去的可能?——21世纪公众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 伊恩·霍德/321

作为一场相遇的考古学 鲁本·格里玛/334

中国的“公众考古学”:一个初步调研 汪 涛/343

发掘过去、发觉现在——以英国为例谈社区考古的理论与实践 秦 岭、庞 睿/361

加泰土丘遗址的公众考古学观察 王 涛/412

第七部分 资料汇集

年鉴:公众考古2015 范潇漫、王 涛/431

公众考古学研究文献索引 范潇漫/446

公众考古学著作导读二则 张莞沁/468

后记 王 涛/480

上一篇:我国有一条江流经3个国家名字各不相同吗「我国有一条江流经3个国家名字各不相同」

下一篇:古钱币太平通宝背面「太平通宝背后竟有一条小鹿较少见的古钱币」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