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母系社会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上传日期:2023-04-20 浏览次数:

西安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半坡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红旗街道办半坡村北、浐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米,略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不规格圆形,文化层厚处约2米。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1954~1957年,在石兴邦先生的主持,先后进行5次发掘,面积约1万平米,清理出房址、灰坑、墓葬、窑址等多处,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器类涵盖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1971年之后,半坡博物馆对遗址做了多次局部发掘。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面积揭露的史前聚落遗址,开创了聚落考古研究的先河;确定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半坡遗址分聚落居址、墓葬、和制陶作坊三个区域,共有房址46座、灰坑200多座、墓葬250座、墓葬250座、陶窑6座,另有围栏2个,大围沟1条、小围沟2条。居住区以围沟围绕,墓葬区位于沟北,陶窑位于沟东。主要遗存为半坡类型,另外还有少量的庙沟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遗存。半坡类型遗存最为丰富,包括所有房址、全部墓葬。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母系社会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半坡类型房址主要位于大围沟以内,处于聚落中心位置。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方形或长方形;按照房屋建筑方式分为地穴式和地面建筑。房址基本结构特征:半地穴式房址有斜坡门道,在门道和房屋之间有门槛,房址中心位置有灶坑,灶坑周围有柱洞,数量1~6个;多数房址墙壁用密集插排的木柱编篱而成,内外涂有草拌泥,部分经过火烤;居住面和半地穴式房址墙壁也伴有草拌泥。圆形房址共31座,除个别面积较小外,一般直径约5~6米,大多数为地面式建筑。方形或长方形房址15座,面积约20~40平米,个别的仅10平米,面积最大的可达160平米,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包括174座成人墓葬和76座小孩墓。成人墓位于沟北,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西北。小孩墓有瓮棺葬73座、土坑葬3座,除6座瓮棺葬在居住区外,其余67座瓮棺葬均分布在居住区内房址周边。葬具大多以陶瓮、陶罐为棺,陶盆或陶钵为棺盖。陶窑数量较少,集中分布在大围沟以东,分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窑室直径约1米。

灰坑米基地分布于居住区内,与房址交错分布,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结构有筒状、袋状等。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母系社会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共计陶、石、骨等质地器物6000余件。生产工具5000余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有开垦耕地、砍斫用的石斧、石铲、石锄等,收获作物用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用的石碾、石磨、石磨棒等。发现多处粟粒遗存以及少量碳化的种子。渔猎工具有石镞、骨镞、石网坠、石矛、骨鱼钩、骨鱼叉等。另外还发现有纺轮、骨针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各种陶器和装饰品。陶器从陶质上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可分为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有素面、彩绘、绳纹、线纹和弦纹等;完整器和可复原器近1000件,器形主要有钵、盆、尖底瓶、粗砂陶罐等。彩绘纹是半坡类型陶器最突出的特点,常见红底黑彩,主要有人面纹、鱼纹、人鱼合体纹、鹿纹、羊纹等动物纹图案和宽带纹、竖条纹、三角纹、波浪纹等几何图案花纹,彩绘纹饰一般绘于器物内壁上。刻划符号在陶器上也有发现,共113个,合22种,主要刻划于绘有宽带黑彩的钵的口沿上,被认为可能是最早的文字雏形。装饰品有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等。

1956年8月,陕西省人们委员会公布半坡遗址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4月,在原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今天,当人们徜徉在半坡博物馆的时候,对古人的钦仰之情油然而生。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母系社会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母系社会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半坡文化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中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2 发现 编辑本段

在西安市东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后,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于次年在

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坡博物馆。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的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这种大房子在一个村落中,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议事集会的场所。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们埋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在这时实行族外婚。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四十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文物。

3 文化类型 编辑本段

半坡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

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期遗址第159号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内,画着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条鱼,是用两种不同画法画成的:①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②用线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4 保护 编辑本段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

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

5 价值 编辑本段

主要有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

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从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6 工艺品 编辑本段

7 历史影响 编辑本段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可以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历史56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继承老官台文化。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并且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学术上称它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痕迹检验专家从半坡遗址陶片上找到了制陶人立体指纹堪称最早的人类指纹,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根据半坡遗址建立的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母系社会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有什么价值?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村落遗址,为研究我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半坡遗址生活场景

上一篇:香港奇异录,香港奇闻档案

下一篇:为什么事后白带有血丝,同房后擦纸上有血怎么回事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