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上传日期:2023-04-20 浏览次数:

来源:【南阳日报-龙腾南阳】

《南阳远古文明的山》开题

“考古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人类只要有活动,必然会留下遗址遗迹。南阳盆地地处中原,是中国东西南北核心腹地交汇点,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暖秋凉,为远古人类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西依秦岭,北靠伏牛,林海莽莽、河流纵横、湖泊相连、土地肥沃,为远古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南阳,成为最适宜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

因而,在南阳盆地寻访远古人类的活动痕迹,寻找中华文明源头,是选对了地方、找到了方向。

201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南阳黄山考古遗址再次发掘,30万平方米的遗址目前只挖掘2400平方米,震惊考古界、史学界的发现就接连爆出,房址、玉璜、玉钺、纺轮骨针、骨器、箭簇、王级古墓……“一眼史前三千年”,再现了人类4500年—7500年前的生活场景,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远古人类在地上留下的文明痕迹,也一点点在南阳的岩石上被发现。自2010年以白振国为首的一群南阳文化爱好者在方城县发现岩画后,十多年来,他们行走在伏牛山、桐柏山的浅山丘陵中,搜寻着远古人类留下的文明痕迹……这些年,找到了远古人类观天的日晷、祭祀的祭坛、祭拜的图腾、居住的石屋、记事的符号、堆垒的巨石……2019年至今,在《南阳晚报》《河南日报》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性文章,引起史学界、考古界的关注和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地下发掘、地上发现,充分证明人类起源之肇始阶段,南阳孕育出了文明的种子,点亮了华夏文明之光。“南阳原史,文明之光”“六道四辟,毓文致远”(学部委员宋振豪为南阳题)……远古人类在南阳这块沃土上,推动着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

地上、地下遗址遗存的探寻,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地下要一点点挖掘,地上要一片片寻觅。经笔者数年无数次的探索,发现南阳远古文明的遗址遗存多存在于海拔高度150米至450米的浅山丘陵区域和地理位置特殊的小山上。如南召县石柱寺山、孟山、石人坡山、大小石庙山等,方城县的吐雾山、子房山、燕子顶山、灵山等,唐河县的紫玉山、板仓山、明嘎山,卧龙区的狼背猪娃山、磨山、紫山等。

今起,笔者针对远古文明遗址遗存最为密集的一众山头探析其文化内涵、之于“中华文明探源”之史学价值,行之于文,推出系列研究、探析性文章《南阳远古文明的山》。期许通过这个系列,让更多人了解南阳远古文明,树立文化自信的南阳地标;更期望各界能充分认识到这些遗址遗存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为建设河南省现代化副中心城市贡献一份来自远古的力量。

今天推出系列文章第一篇《吐雾山的远古文明》。

2022年4月25日

【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①

吐雾山的远古文明

□张建国 蓝成云

吐雾山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古庄店乡东南2.5公里处,是一座小孤山,海拔307米,面积2平方公里。说它孤,是周围七八里虽有山,但与它都不相连。山虽小,但名气很大,皆因山上发现了大量远古文明的遗址遗存。

2010年方城籍考古专家马宝光发现了吐雾山的“凹穴岩画”。时任方城县常务副县长的白振国是一位重视文化的地方官员,闻讯亲自带领文物部门进行地毯式普查,发现了更多远古文明的遗址遗存——远古巨石文化。这一发现,惊动了文物专家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赶来考察。2013年5月,方城县原文物局长李应年,还应邀到联合国“国际岩画联合会”2013年年会上发言,介绍吐雾山的远古岩画。吐雾山自此响彻世界岩画学界、文明探源学界。

吐雾山,远古文明在岩石上都留下什么遗址遗存呢?简要做一梳理:

一、吐雾山顶的古石寨、古石洞、古石井

古石寨

吐雾山形似坐钟,顶端呈半圆弧形(图一)。山上遍植松树,即使隆冬,也一片葱茏。山顶面积约3000平方米,四周有石头堆垒的寨墙,周长约450米。寨墙有缝,没有灌浆,原始古老,大部分已经坍塌,但原址尚能辨认。西边保存较好,石墙厚约1.5米、高约2.5米——3米。寨门位于正南方,门已无存,但有痕迹。笔者认为这座石寨是5000年前的远古遗址,是为保护部落首领而建。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一 似座钟的吐雾山

古石洞

山顶偏东南方一块独石上有人工磨刻的石洞(图二)。独石呈半圆形,石洞不大,呈三角形。底部面积4平方米、洞深2.4米、洞宽1.7米。因洞内有淤土、石渣,现存高度仅有1.5米。石洞虽小,但在石器时代工程量也是非同小可的,和吐雾山大量远古文明遗址遗存联系起来分析,应是远古时期重要部落首领的居所。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二 古山洞

古石井

远古时期已有取水建井的传说,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吐雾山保存的一处石井遗址,是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最具研究价值。石井挖在山顶石寨内的西南方向,从现存的遗址看,呈长方形,开阔面积210平方米,长30米、宽7米,分两阶。第一阶深三米,第二阶在第一阶的基础又向下挖成如水池一样的石井。石井长3.4米、宽2.7米、深度1.5米,面积9.18平方米。如果夏季雨水迅猛,水会涨到第一阶,如果冬季雨少,水面就维持在第二阶。这个石井与后代的水井不同,后代水井呈圆形,开口不大,比较深。但远古时期,没有金属工具,井不可能挖的很深,开口也就比较大;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水出自地下,因而建成方形。当地百姓讲,“此水池自古有之,不知何时修建”。结合山上发现的大量爻窝、龟背文等远古文化遗存,笔者分析认为石山寨、石洞、石井均为同一时期远古人类修建。

二、吐雾山腰的巨石文化

岩石上圆形爻窝排列的记事符号

吐雾山遍布裸露的岩石,多处岩石上磨刻有凹穴爻窝,六对、四对、五对并排成组(图三)。大的爻窝直径十公分,小的爻窝直径两公分。爻窝是远古时期文字尚未形成时先民们的记事符号,爻窝的大小、数字的排列、所处的位序等,均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内容。这些大小不同、排列各异的爻窝,虽然我们至今对其文化内涵仍不能全部解读,但不少专家认为它们与天象、太极卦象、祭祀、四季时辰、王的治国方略等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在南阳伏牛山、桐柏山海拔150--450米的浅山丘陵之处,发现上万处的凹穴爻窝,吐雾山是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三 岩石上的圆形爻窝记事符号

巨石文化

如果从吐雾山东部登山,在山脚下就能看见树林中高高耸起的巨石群。走近巨石群,你会发现这是一处人工堆垒的巨石建筑。

巨石建筑位于吐雾山腰、海拔230米处。四块巨石在陡峭的山坡上互相支撑,构成一个三角型空间(图四)。最大的一块巨石位于陡坡上方,呈不规则状,长3.8米、宽2.9米、厚1.5米;南边的一块长1.3米、宽1米、厚1.1米,支在两块巨石下方,是为支石;另一块巨石,紧贴在支石的北边。巨石上均有人工磨刻的龟背文符号和圆形爻窝符号,目前符号还无法破解,一旦破解,巨石堆垒的作用、意义也就清晰了。与吐雾山相距几公里处的子房山、燕子顶山,也都发现有人工堆垒的巨石建筑。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标示,一种力量的彰显,或者是一个指引。在狩猎时代,山上是层林叠嶂的原始森林,山下是水湖泽国,远古先人们需要一些标识,一些指引,看见高耸的巨石就是看见了方向和路标。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四 支石

人工磨制的石柱体

东坡山腰海拔240米处、支石下方约40米陡坡处,有三块巨石凸起而立,一块似圆柱体,凸出地面部分被磨刻成直径1.2米的圆柱体(南面刻有一缺口)。圆柱体北约六米处,一块巨石的一面也被磨刻成圆形(图五);石柱旁边,一块巨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长70公分,宽20公分,上面整齐的磨刻一组两行整齐排列的六个圆形爻窝,两头各磨刻一个圆形爻窝。这组记事符号可能是记载这组石头的用途。笔者与多处远古祭坛比对,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残存的祭坛。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五 石柱体

人工磨刻的卧石

东坡山腰海拔220米处,一块裸露地面的巨石,高2.4米、总长度12.3米、宽5.2米,呈正南正北方向平卧。石面磨刻、平整,四个侧面也被磨刻成圆弧形。巨石南部三分之一处,一道磨刻的深槽把巨石一分为二,南部长4.8米、北部长7.5米,但图案仍不失为一个整体。南部和北部各磨一平面,南部平面长1.1米、宽0.8米,北部平面长3.3米、宽2米。南部平面上磨刻两组爻窝组合,一组两行并列各七个圆形爻窝,一组两行并列各六个圆形爻窝。北部平面面积较大,但只磨刻一个大的圆形爻窝。这块巨石表达的是什么文化内涵,目前难以猜测。笔者考察卧石时,几位当地村民恰也来到这里,有的说是古代石龙,有的说古代石蚕,有的说像卧形男根,有的还说像个睡美人。

三、吐雾山山脚远古遗址遗存:日晷、祭坛、图腾、生殖崇拜

吐雾山山脚四周和山体一样,如果仔细寻找,均能发现远古文明留下的痕迹。

一里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吐雾山东南方山脚处有个叫“一里坡”的小山村,因村庄离吐雾山一华里而得名。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东边有一道小溪,四季潺潺流水。笔者在浅山丘陵寻找远古文明遗址遗存多年,发现凡是有文明遗迹的地方,均有河流或小溪,一里坡也符合这种地势特征。一里坡村东边的坡地,方城文物局调查发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次发现陶片、石斧,石刀之类远古人类生活和劳动的用具。因未经发掘,地下可能还掩埋有更为丰富的石器。

远古观天授时的日晷

一里坡村西边,坡崖下面、海拔130米之处,方城县文物局2014年立了一块县级文保单位牌子,上书“一里坡遗址”。

这一区域裸露的岩石上均磨刻有圆形爻窝符号。其中,一块裸露面积比较大的岩石上,磨刻有多层的圆形立体图案(图六)。2020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先生带领杨益民、宋国定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等人来此考察,认定为具有明显的天文观察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图的“远古时期的日晷”,为古人观天授时、定时、定季节所用。这个日晷直径2.52米,一边紧贴坡崖,一边高出坡面0.58米,正中有一方形凹穴,边长0.15米、深0.37米。圆盘中刻了很多圆形爻窝符号,爻窝之间用沟槽相联,观这组爻窝如观天上之星辰。日晷保存完好,爻窝沟槽图案清晰,圆型三盘上面不仅磨刻有很多圆形爻窝,更珍贵的是还有一个“斧”型图案,斧即“钺”,“钺”型图案说明这个日晷起码是为部落首领所用。据最初发现这一遗址的方城电视台原台长张长运讲,刚发现时只露出一边,见有爻窝,就把覆盖在上面的石渣泥土清理干净,一幅完整的日晷全图就这样重见天日。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六 远古日晷

远古祭坛

一里坡村西南方向,道道山丘,丘丘对峙,山丘之中坐落着山库村。海拔180米处的山丘上,一块巨石裸露坡面(高出坡面1.4米),中间磨刻成两个相套的圆盘。大圆盘直径4.7米,小圆盘直径1.58米,圆盘上有磨刻的圆形爻窝。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国岩画名誉主席汤惠生教授2010年9月临吐雾山,考察后认为是远古时期的祭坛遗存。

生殖崇拜

祭坛正西有一道山沟,当地人称老鸹石沟。沟北岸边长满了灌木、马尾松,在海拔180米处,几块较大的岩石沿坡面伸向沟底。其中,最大一块斜坡高度约45°,岩面上是刻满了各种符号和沟槽,仔细辨认是磨刻的多个女阴。最大一处女阴长0.8米、宽0.55米、深0.2米,形象逼真;最小一处长0.6米、宽0.2米;还有一处磨成凸起的形状,高出岩石坡面9公分,长0.35米、宽0.15米。女阴下面,磨刻出弯弯曲曲的多道沟槽,延伸到沟底,最长的达8米多。笔者认为这是一处生殖崇拜祭祀之地。人口多代表着获得食物的机会就多、战斗力就强。因此古人迫切需要族群扩大,而生殖器是孕育生命、族群发展的源泉,是延续族群生命的根本,这种需求和愿望驱使生殖崇拜的诞生。那个时代,男根女阴是人们祭拜的神,所以生殖图腾是远古先民对自然的崇拜、歌颂和感恩,也是对种族繁盛的一种祈祷。女阴石刻符号也说明当时处于母系社会时代,女性占有重要的位置。

有女阴的地方必有男根,果不其然,距女阴图案约200米处、老鸹石沟的上方,有一道山梁,当地人称老鸹石山。从沟底向上看,海拔190米处,一座圆柱型巨石耸立山梁最高处,这是典型的生殖图腾男根巨石(图七)。图腾呈圆柱体,上部圆球状,高6.7米、直径4.7米,两公里外就能望见。石柱的北立面,磨成一个大平面;石柱的根部,有发黑的印痕,是焚烧祭品所致。笔者考察中已发现二十多处男根生殖崇拜图腾,但最高、最粗的当属这个。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七 生殖图腾

巨石建筑群

其一,鹰图腾雕塑。男根巨石的上方,不到十米处是一处远古巨石群,多块巨石耸立。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块鹰形图腾石(图八),形象逼真,长3.7米、宽2米,高出坡面1.6米,全为人工磨刻而成。雄鹰头部朝南,尾部向北,呈落地姿势。宽宽的扁扁的身躯、健硕的翅膀,似在寻视目标,又欲腾飞而起、翱翔天空。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八 鹰石

其二,大脚印巨石。鹰石注目的前方不足十米的地方,一块半圆形巨石耸立,高2.3米、厚1.97米、宽2.4米。巨石正面中间刻一石洞,高1.12米、宽0.7米、洞深0.6米,能容一人侧坐里面。洞的边沿处磨刻一个大脚印,脚印长0.7米,脚掌位置宽0.4米,脚后跟位置宽0.2米(图九);最逼真的是五个分开的脚趾,脚趾长0.2米。顺着巨石向东南行至沟底小溪,约150米长的距离内有4块巨石,三块在山腰,一块滚落沟底小溪。当地有一个“一脚蹬五石”的传说:一恶魔用巨石堆垒成石笼并住在里边,平日里抢夺老百姓的牛羊还伤及人类。百姓祷告上苍清除恶魔,玉皇大帝派巨灵神下界。巨灵神站在吐雾山顶,看准恶魔藏身的石笼猛踢下去,轰然一声,四块巨石呈一线滚落下山,落在山腰和沟底。巨灵神用力过猛,在底部那块巨石上留下深深的脚印。擒拿了恶魔,洞穴也被毁了。民间传说是处境想象而论,实际是远古先民的杰作。南召县、唐河县等地的远古文明遗址遗存中也有很多磨刻的脚印,有大有小,有单有双。脚印,表示前进的方向;脚印,代表一种定力,一种成长的历程……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九 “一脚蹬五石”的脚印

其三,三层叠摞石。在鹰图腾巨石下方约20米处,有三层巨石叠摞(图十)。三层石呈长方形,叠压状,磨刻成平面。最底层是原山石,裸露长7.5米、宽3米左右;中间的巨石是人工抬上去的,长4.2米、宽2.1米;最上面的巨石较短,长2.3米、宽1.5米、厚0.6米。三层巨石上分别磨刻有圆型爻窝符号和一些沟槽。陡峭的山崖上,三层巨石叠摞,蔚为壮观。笔者认为三层叠摞,寓意天、地、人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天、地、人之间相通相连互相依存的关系。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十 摞摞石

双“钺”型图案

吐雾山北坡海拔167米的山角下,山上的泉水流向山沟形成小溪,小溪两边岩石突凸。突凸的岩石上磨刻了很多圆型爻窝符号。小溪拐弯和另一道小溪交汇,交汇处一块岩石被磨刻成山形,面南,高2.3米、长3米、厚度0.7米,正中间位置磨刻两个并列的“钺”(图十一)。两个“钺”图案大小一样,高低一致,高27厘米、宽17.5厘米、深12厘米。双钺图案的旁边,磨刻有两个图形爻窝。钺即斧,最初为石器,是远古人类的劳动工具,后演变为礼器,持“钺”者即是统帅,持“玉钺”者非王莫属。把“钺”刻在岩石上,表示这个地方是王的活动区,像现在单位门口挂个牌子,起到标示作用。这种双钺图案在南阳远古遗存中不多见,只在南召的石柱寺山、大小石庙山发现过。

河南南阳的山,历史上南阳的山

图十一 双钺图案

有人认为该图案是种龛,从它周围有诸多远古遗址、图案刻的又很浅(只有12厘米深)分析研判,它不是龛,不是敬神的,不是摆放神位的,而是昭示这里是“王”的活动区。

四、对吐雾山的初步认识

吐雾山山体及四周,密集出现远古文明的痕迹,充分说明吐雾山不仅是人类远古时期的主要聚集区,而且是部落首领的居住之地。

吐雾山文化处于人类从狩猎向农耕文化过渡期。吐雾山的巨石建筑、图腾、祭坛、生殖崇拜等,都建在海拔150——300米的高度,在低于海拔100米的地方没有发现,说明所处时代100米以下还是水面或湖泊沼泽,人类处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向农耕转变时代。在海拔130米、相对较低的地方出现日晷,表明“观天授时”已经发展到了计时、记日、记季、记年的程度,农耕时代已经开始。

吐雾山出现的爻窝排列记事符号和龟背文形状的记事符号、日晷、祭坛、巨石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南阳盆地四周浅山丘陵处发现的远古遗址、遗迹基本一致。南阳山水相连的其它区域也均有发现,北到平顶山市及新郑的具茨山,南到湖北随州,东到驻马店地区。这么大的区域发现雷同的远古文明(文化)遗址遗迹,体现了华夏民族远古文明的高度统一和繁荣。

吐雾山的巨石建筑、石刻的爻窝等图案,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个人行为无法完成,应是部落首领(王)有组织的行为。因此推断,吐雾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首领(王)居住之地。

吐雾山不高不大,它是南阳盆地众多远古遗址遗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找中国远古文明之源的重要实物。

远古文明在吐雾山的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些印痕是人类社会嬗递的的缩影。吐雾山是绵延至今的一座远古文明的博物馆,研究它,就是研究远古人类的生存、生活、文明进程等。人类上万年的文化史留下的痕迹大部分湮灭在历时长河中,吐雾山留下的遗址遗存可谓弥足珍贵,实属不易。也因此,吐雾山的远古文明遗址遗存,迫切需要我们呵护和保护。方城县文物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把吐雾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不利用,价值就体现不出来。历史为时代服务,应大力宣传吐雾山,研究吐雾山,开发吐雾山,保护吐雾山,让吐雾山这座坐地宏钟,金声玉振,震古烁今;让岩石文化释放出文明的记忆,告诉我们远古人类是如何生活、生存和发展的……

图片提供:张长运 郑毅

本文来自【南阳日报-龙腾南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雍正通宝名誉版「价格上千过万的康熙通宝名誉版」

下一篇:大象吃石头犀牛踢粪盘点动物们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